近日,中國有色集團6項科技成果順利通過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組織的專家評審,4項成果達國際領先水平,2項達國際先進水平。這些成果覆蓋地質找礦、采礦、冶煉、材料等有色金屬產業鏈關鍵環節,成功破解長期制約相關領域高質量發展的技術難題。
評價會現場
在集團公司“揭榜掛帥”機制支持下,中色大冶主導產學研聯合攻關,實現理論創新、技術突破與工業實踐深度融合。中色大冶聯合中南大學、東北大學,共同研發“高富氧高品位頂吹熔煉-智能吹煉綠色銅冶金技術”。該項目完善了“高富氧高品位頂吹熔煉-轉爐智能吹煉-高濃度煙氣制酸”基礎理論體系,開發出高強度數字化綠色銅冶金協同處置工藝,深度挖掘澳爐頂吹熔煉工藝潛力,澳爐煤耗降低34%、轉爐電耗降24.4%,煙氣和二氧化硫排放分別降低了25%和31.7%。同時,中色大冶攜手北京科技大學、中國恩菲,開發復雜礦體大盤區膏體充填綠智化開采技術,首創有色金屬礦山“三位一體”協同無尾礦綠色開采新模式,并研發出基于膏體充填采礦的工藝裝備體系,以及覆蓋礦山全生命周期的MIM+全流程數字化管控體系。這兩項成果為傳統冶金產業轉型升級、井下礦山無固廢智能化開采,提供可復制的實踐樣本,整體技術水平達國際領先。
中色創新研究院聯合有關單位組成攻關團隊,成功研發了“面向極端環境用新型低溫材料研發與測試關鍵技術”。團隊研制了系列新型低溫結構材料,發明了多種低溫材料物性表征方法,實現了低溫工程材料領域的關鍵技術突破;研制了國內首套實時、高效、精確的低溫物性測試系統并實現了工程應用,測試平臺獲相關國際組織對低溫力學測試平臺的資質認證,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。
中色桂林院增強地質科研與勘查找礦聯動,聯合中色股份白音諾爾礦業、中國地科院礦產資源所等單位完成“內蒙古白音諾爾礦田鉛鋅錫多金屬成礦規律與找礦突破”,系統總結2008年以來在該礦田開展的科研與勘查成果,構建了“星-空-地-井”立體高效勘查技術體系及區域綜合信息找礦模型,新增礦石資源量約1660萬噸,相當于新增2個大型鉛鋅礦床與1個小型錫礦床,成果達國際領先水平。與廣西第一地質隊合作完成“桂北金礦成礦規律及找礦突破”,首次建立了桂北地區“地質-地球物理-地球化學”綜合找礦模型,縮短勘查周期25%,指導累計探獲黃金金屬量約55噸,相關技術具有普適性,可推廣應用于周邊地區金礦的勘查找礦,技術水平獲評國際先進。“高性能聚晶立方氮化硼(PcBN)刀尖復合材料關鍵制備技術與應用”成果,研發了高硬、高韌性PcBN復合材料原位合成的關鍵技術并實現產業化,產品關鍵性能指標超越國際一線品牌,改變了航空航天、汽車制造、電子設備等精密加工用PcBN刀具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,技術水平獲評國際先進。